首頁 » 原創 » 正文

[作業]歷史、醫療與社會期中作業

本文原創,禁止轉載!
這門課是臺灣大學歷史系的課,選它也是看起來比較好過的樣子,這學期選了太多了專業課了,不再多選輕鬆點的課會累死啊。期中字數問題不限,中醫相關的就可以,寫點中醫小感悟。
107-1歷史、醫療與社會作業
學號:xxx 姓名:xxx 科系:資訊工程系

作業佈置已久,即使籌畫採訪對象,卻始終沒有定奪。非至親好友,涉及隱私,或恐不便詢問,或怕虛假敷衍;尚若親近之人,又生不出題材,所以綜合過往,參考自己,寫成此作。雖一家之言,但介於時常奔忙上海各大藥房醫院,亦可作爲參考。本文截取生活片段,講述百姓醫療。

祖父之輩身體健碩,平日不曾病樣。直至高中印象,中醫仍遙不可及,虛無縹緲。想必百草味苦,偶有仔細品爵,卻嗅得一絲香味,延續將死之希望,燃燒生命之律動。

已醜夏末,正得意歡悅之時,告知四姨身患癌症,病入膏肓,晚期仍不能形容,似轉移全身。火速聯繫醫院,切除病竈。不過此類病人,即使窮極醫療,也難逃一死。其家人陷入悲哀不能自拔,堅持西醫亦詢遍中醫,許是上天垂憐,竟然逐漸康復,如今六年已過,未曾復發。西醫雖功不可沒,中醫則更有強壯滋補之療效。其本人細述,每用飲計,小憩片刻,則神清氣爽,乏勞消除。外加其勞工出身,對癌病知之甚少,樂觀豁達,遂成奇跡。彼時驚嘆中醫神奇,雖有西醫主療和性格輔佐,卻完成不可能之可能。只惜奇跡沒有複製,丙申年初,五叔配合西醫,廣服中藥,最終因癌離開人世。

祖父體弱鬱極,祖母恰好從醫,懂得中醫原理,每到藥房,與大夫詢問處方藥理,檢討實驗。每日熬藥兩缸,不懂濃縮技術,將飲水更替為粗製中藥,給予祖父。療效雖慢,卻見原本不可踱步,竟逐漸講求養生散步。細數中間五年辛勞,不可一語帶過。祖父之後又遇癌症,雖為晚期,尚未轉移。遂請醫師,輔助機器,完成病竈切除。術後中醫調養,身體逐漸自愈。

原本想來,中藥取於自然,本是枯草爛葉,不會價值太多。不想偶問價格,現今中藥以千元為常數,萬元以上亦不稀奇。若取材自然不經加工,則稍便宜。若將原料加工,熬汁濃縮則價錢兩倍以上。西醫多有實際需求,可用醫保(即健保)報銷,中藥則多爲個人滋補,使用頻度、報銷比例較低。現今中醫院除藥物使用,理療方式則與西醫無異。問診中醫,個別大夫巧列檢查名錄,直言信賴理化結果,而中醫多爲猜測,故不可依賴。

丁酉春初,適逢考試,徹夜讀書,直到天明,午後面對螢幕,而不得休息,如此往復三月有餘,則兩眼昏花,凝神而字散,時覺有遊蟲陰影漂離。大驚就醫,西醫檢測並無疾患,皆不可定奪病因。此時考試臨近,心煩愈加,則症狀更盛。後訪問本地中醫,看重一老者,年過耄耋,兩鬢花白,不可辨識聲響,需大聲貼耳復述,方可理解原意。只因年輕時桃李天下,看診費用為普通醫師十倍有餘。理解年齡與醫術並無直接相關,卻因醫院無好友,無故人,不知醫術精湛之前輩,只寄託其經驗豐富,體察細緻,可解決西醫困窘難題。

入門對視十秒,倏忽抬手搭脈,遂不敢動彈,屏息凝神。「無大礙,只因身體極虛,五臟不能養目,此時強視,則易昏花。」老者開口。雖與預估無差,卻難得放鬆。只見他奮筆疾書,共計三十七味中藥躍然紙上。樓下休息片刻,領到四箱草藥,共計八千餘元(台幣約三萬五千),用量兩周。外地醫院多為機器研磨,按計量分裝,上海僅有傳統原料,需回家自行熬煮。詢問得知,上海老人多不信現代之制藥技術,認爲機器熬煮,有效成分損失殆盡,遠遜與手工,寧可多花時間,不願耗費原料,至於原理真相如何,不經實驗,不好定奪,不過類比奶粉與鮮乳,也不可說完全臆測。至於最終效果,亦不可驗證,雖未完全恢復,卻也不再加重。

街邊兩類中草藥店,或為高價保養滋補之品,平時人跡寥寥卻售價不菲;或常規藥房,種類萬全,價雖甚高,卻不失為救急良策。後者店內藥櫃一字排開,單櫃抽屜十五為一橫列,二十為一縱列,粗數大約十二櫃為一排,店內共六排,分類有序,其中二排為常用藥物,由機器拾取,過鋼軌而聚攏成集,進入切片碾碎之工序。原以爲經過如此加工,可直接包裝售賣,卻見隨後用水熬煮,共兩次,濾殘渣,再用高溫蒸發,得藥劑粉末,導入特製塑膠圓盤中。此圓盤可謂極其講究,中有七個小格,代表一周之七天,均等用量,倒入其中,用塑膜封牢,註明每日用量與保質期限,再由機器分揀入取藥櫃,不久手機收取密碼,按位取件,避免中藥繁多龐雜而不知所措。中藥到手小巧輕便,易於保存,尤適合年輕之人,本忙於工作,無暇照看火候分寸。此類藥店並非遍地皆是,小城市多以人工分揀爲主,大城市卻不難尋覓。本是商業機密不宜外露,卻無奈患者好奇心情,又有藥店急於證明其加工先進、衛生,遂鑿墻面換玻璃,所謂一切流程,皆百姓可見。藥不經醫生手,方不給患者讀,略有誇張,用來形容配藥流程,卻應無過失之處。

醫院講述症狀,大夫開藥,可立配即取,也可攜帶至外,另尋他處。問起緣由,多與金錢相關,或嫌醫院價格虛高,或為心疼復查費用。攜藥方與藥店,僅一位醫師,不看病,專看方,一看有無藥理衝突,二看是否對症下藥,三看是否計量合適,全程檢查完畢後,錄入電腦,而開始前述流程。少數藥店善用網路,網上下單,郵寄到家,其受歡迎之程度,不亞於實體門店,所謂科學日新,人亦月異,掌握時代脈象,不止商人專利,亦有反對者認為此舉恐造成中藥濫用而疾患更盛。

對中醫之瞭解,不可謂專業,不可謂深刻,卻為生活之實記,切生之感想。所謂中醫,無外乎仰仗中華之千年曆史,無數嘗試冒進,用經驗以至生命書寫的科學。人源於自然,百草中又含無數天地自然之物質,可謂一種有益病患,則全草有益,得出經驗反復驗證推敲,然後成方,其後成理,最後成書。中醫之燦爛,世間皆可鑒,西醫體系完善,條例清楚,誕生時間較短卻成就頗多,只惜人類可上天入地卻不得自身機理,所謂經驗與猜測雖難以服衆,難以精進,卻也不可完全被西醫消化理解。現今二者相輔相成,待中醫更進一步,西醫瞭解原理,則兩者即可統一。中醫以其特殊之效用,從遠古至現今,拯救無數性命,其功效遠非外行可指教評畫。在尊重中懷疑,在懷疑中進步,本是自然之理,亦可用於中醫之發展。

願未來再無紛爭,願世間再無疾患。

發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