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» 原创 » 正文

[原创/作业]华人历史与文化作业

题目是读人物传记写感想,我选择的是杨绛传,文章写于2017年12月,最近找到底稿。
天生不喜读他人传记,道路不同而光阴有限,身边事物皆不同,机缘巧合又占一半,参考了别人,光却照不到自己。杨绛却是其中特殊的一位,咀嚼她的一生,大概感到一丝清甜两分幽苦。携手钱老,横跨百年巨变的中国,暮年回首,却不见那人在阑珊处。我似乎可以找到千万个名人来代替她,却终究都不真切,这篇习作的人物仿佛从开始就早已定下。

百年的时光太短,不足以海枯石烂,不可以转动星辰。可是对人生,这微小的距离就几乎是全部。懵懂降生于京城,困苦借读于清华,艰苦留学在牛津,与钟书相知相爱,和家人走过后半人生。历经那疯狂的岁月,那巨变的中国,最后年近百岁,亲手送走女儿和丈夫。最大的悲喜剧莫过于此。

庚午年暑假,杨绛夜想的清华与她擦肩而过。大弟宝昌身患脑膜炎去世,因此而错过考期。正如我友人讲述临近中考而父重病,母离家。其一人挑起生活负担,打工至今依旧潦倒。问后悔与否,返给一个毅然的否定。我虽不赞成弃学持家之举,却也有感于其知道义,重亲情。传统中于此相关之诗文不胜枚举。杨绛与钟书扶持一生,分别数次却始终如一。联想新闻每年皆有高考之时,亲人涉险而忍痛继续参考,不由感慨事态社井之变化,不单说炎凉或悲凄,却也与传统之观念背道而驰。

牛津毕业之后,杨绛夫妇商议再不求学位,将时间节省出来广读书目。共同读书习作而乐在其中,杨绛给丈夫更多的照顾,钟书也返回更多的关爱。如若外界无变数,想必也是共同的美好。中华传统文人也多求安静而无争,杨绛夫妇也呈现了这一点。文革时期,为解决住屋问题,杨绛夫妇被指定需让另一户人家同住,本是不自在之事却又无奈对方与其各种不和,遂出现大打出手之窘况。杨绛回忆此事羞愧不已,直言做了不光彩的事。可惜在那疯狂的年代,若不如此,大概早已沉入湖底了吧。

纵观杨绛一生,无不体现中华传统之文化,是谓乐学好读,讲情重义,却又能坚毅刚持,勇敢果断。百年人生,却是数不清的巨变。如今社会更比丛林,居安而自危,远避追利争名,却也非古代画地而居,不与人往的自在。回想自身苦读十余年,却未尝不顾窗外之风景。传统之礼,非要说坚持,却也繁复,可是尊重进取却总应坚持。就如我常和友人挑灯夜读,迎难而上,也时常提醒多与亲友保持联络,莫让快节奏的生活,堵塞我们沟通情谊的桥梁。

在一个颠沛的时代,一个幻想的时代,时常忘记自己的初心,甚至模糊了我们的姓名。和先生会有一种深刻的共鸣,会因为收到许久不见朋友的问候而欢欣,会因为周围的喧闹浮躁而困惑,也会因为正义和初心而坚持自己。但过多礼节也会有繁杂之嫌,自己的喜静乐清也会给生活的沟通带来障碍。我含有所有的优点,也逃不掉全部缺点,这大概就是一种传承吧。中华文化有着共通的地方,无论时代的变化,我们始终是我们。徘徊于网路与现实,心痛伤怀却不能改变分毫。将正义写在脸上,把传统踩在脚下,把邪恶藏在心底。这仿佛是文革的荒唐事。如今,那时疯狂已经过去,人类却终究还在争执和挣扎中度日。

读完杨绛的传记,会有一点温暖的感觉,也有一丝的寒冷,如秋末冬初,站在昏黄土地与纯白天际之间。它是一种不变的永恒,是希望,是睿智,也是坚持。希望有朝一日,我会和友人共同再读这篇传记,那时也许先生已经离去久远,我们却在离她更近,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思想上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