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» 原創 » 正文

[原創/作業]華人歷史與文化作業

題目是讀人物傳記寫感想,我選擇的是楊絳傳,文章寫於2017年12月,最近找到底稿。
天生不喜讀他人傳記,道路不同而光陰有限,身邊事物皆不同,機緣巧合又佔一半,參考了別人,光卻照不到自己。楊絳卻是其中特殊的一位,咀嚼她的一生,大概感到一絲清甜兩分幽苦。攜手錢老,橫跨百年巨變的中國,暮年回首,卻不見那人在闌珊處。我似乎可以找到千萬個名人來代替她,卻終究都不真切,這篇習作的人物彷彿從開始就早已定下。

百年的時光太短,不足以海枯石爛,不可以轉動星辰。可是對人生,這微小的距離就幾乎是全部。懵懂降生於京城,困苦借讀於清華,艱苦留學在牛津,與鐘書相知相愛,和家人走過後半人生。歷經那瘋狂的歲月,那巨變的中國,最後年近百歲,親手送走女兒和丈夫。最大的悲喜劇莫過於此。

庚午年暑假,楊絳夜想的清華與她擦肩而過。大弟寶昌身患腦膜炎去世,因此而錯過考期。正如我友人講述臨近中考而父重病,母離家。其一人挑起生活負擔,打工至今依舊潦倒。問後悔與否,返給一個毅然的否定。我雖不讚成棄學持家之舉,卻也有感於其知道義,重親情。傳統中於此相關之詩文不勝枚舉。楊絳與鐘書扶持一生,分別數次卻始終如一。聯想新聞每年皆有高考之時,親人涉險而忍痛繼續參考,不由感慨事態社井之變化,不單說炎涼或悲淒,卻也與傳統之觀念背道而馳。

牛津畢業之後,楊絳夫婦商議再不求學位,將時間節省出來廣讀書目。共同讀書習作而樂在其中,楊絳給丈夫更多的照顧,鐘書也返回更多的關愛。如若外界無變數,想必也是共同的美好。中華傳統文人也多求安靜而無爭,楊絳夫婦也呈現了這一點。文革時期,為解決住房問題,楊絳夫婦被指定需讓另一戶人家同住,本是不自在之事卻又無奈對方與其各種不和,遂出現大打出手之窘況。楊絳回憶此事羞愧不已,直言做了不光彩的事。可惜在那瘋狂的年代,若不如此,大概早已沉入湖底了吧。

縱觀楊絳一生,無不體現中華傳統之文化,是謂樂學好讀,講情重義,卻又能堅毅剛持,勇敢果斷。百年人生,卻是數不清的巨變。如今社會更比叢林,居安而自危,遠避追利爭名,卻也非古代畫地而居,不與人往的自在。回想自身苦讀十餘年,卻未嘗不顧窗外之風景。傳統之禮,非要說堅持,卻也繁複,可是尊重進取卻總應堅持。就如我常和友人挑燈夜讀,迎難而上,也時常提醒多與親友保持聯絡,莫讓快節奏的生活,堵塞我們溝通情誼的橋樑。

在一個顛沛的時代,一個幻想的時代,時常忘記自己的初心,甚至模糊了我們的姓名。和先生會有一種深刻的共鳴,會因為收到許久不見朋友的問候而歡欣,會因為周圍的喧鬧浮躁而困惑,也會因為正義和初心而堅持自己。但過多禮節也會有繁雜之嫌,自己的喜靜樂清也會給生活的溝通帶來障礙。我含有所有的優點,也逃不掉全部缺點,這大概就是一種傳承吧。中華文化有著共通的地方,無論時代的變化,我們始終是我們。徘徊於網路與現實,心痛傷懷卻不能改變分毫。將正義寫在臉上,把傳統踩在腳下,把邪惡藏在心底。這彷彿是文革的荒唐事。如今,那時瘋狂已經過去,人類卻終究還在爭執和掙扎中度日。

讀完楊絳的傳記,會有一點溫暖的感覺,也有一絲的寒冷,如秋末冬初,站在昏黃土地與純白天際之間。它是一種不變的永恆,是希望,是睿智,也是堅持。希望有朝一日,我會和友人共同再讀這篇傳記,那時也許先生已經離去久遠,我們卻在離她更近,無論是身體上還是思想上。

發表評論